9564次播放 00:07

商洛市,别称鹤城,因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为“秦楚咽喉”

来源:盛天 发现安徽 2025-09-11

猜你喜欢

南京六合的长山在金牛湖街道西南,原为乡,境内有十里长山得名。 #南京六合 #南京六合话 #六合长山 #金牛湖街道 #南京六合长山
2025-08-07
关中的“关”是现在哪儿? 关中的 “关” 分别是东边是函谷关,后移为潼关。两者是不同时代守护关中的 “东大门”;南边武关,扼守秦楚咽喉,当年刘邦就是从这偷袭咸阳灭了秦;西边散关,镇守巴蜀通往关中的门户,诸葛亮北伐次次必争之地;北边萧关,挡住匈奴骑兵南下 守护着关中的游牧防线 。 #关中 #历史地理 #地理科普 #函谷关 #热点话题
2025-08-05
四川划分出去的七大城市: 一、重庆,别称山城,位于四川夔州路,被称为川东门户,1997年从四川分离,成为我国第四个中央直辖市。 二、昭通,古称乌蒙,秦汉时为夜郎国地,曾是川滇黔经济走廊重要部分,1950年划给云南。 三、涪陵,别名涪州,名字取自“浮水之滨,巴王之陵”,是榨菜之乡,1997年划给重庆。 四、万州,别名万县,东汉建县,因万川避讳得名,因万商云集闻名,1997年划给重庆,改名万州区。 五、黔江,别名石城,曾是巴国属地,也是渝鄂咽喉,1997年划给重庆。 六、遵义,古称播州
2025-07-29
一口气看懂南阳城(宛城)3000年的历史变迁 南阳城源头为春秋所筑“宛城”,位于南阳盆地中心,依山临水,为中原通江汉咽喉,历属申、韩、秦。秦昭王置南阳郡,治所宛城,取“中国之南,阳地”之意,宛城升为郡城。两汉时宛城为“天下第一郡城”,辖36县。凭借冶铁“富冠海内”,跻身五大都会。刘玄于此称帝(23年),刘秀起家于此,东汉时升格“帝乡”、“南都”,名人辈出(张衡、张仲景等)。南北朝时宛城几成废墟,失去郡城地位,县名改“上宛”。隋废南阳郡,上宛县更名“南阳县”,隶属邓州,城名遂为“南阳城”。在汉城西南隅重建新
2025-08-15
伊川区划:1932年,平等、自由两县合并,置伊川县。传神农时,即有伊国之称。 因位置得名。据记载,商相伊尹之母居住于伊河上游(今嵩县境内),并于此生下伊尹,故称伊河。伊河流贯全县,且境内有宋代理学家程伊川之墓,故名伊川。 传神农时,即有伊国之称。尧时称伊侯国。舜时称伊川。夏为《禹贡》豫州伊阙地。周为伊川。战国为伊阙,后改新城。汉惠帝四年(前191),置新城县。北魏为新城郡治。隋开皇十八年(598),改称尹阙县。宋熙宁五年(1072),废县为镇,属伊阳县。绍兴九年(1139),改伊阳县为顺州,后改顺州为嵩州
2025-08-28
盐官镇位于甘肃礼县东北部、西汉水北岸,为礼县四大重镇之一,总面积116.12平方千米,户籍人口52764人,辖2个社区、27个行政村。其历史溯至先秦,西汉因设盐官管理井盐得名,是秦文化重要发祥地,秦人早年曾在此养马。这里亦是“卤城割麦”事发地,三国时诸葛亮曾在此用兵;唐代杜甫曾驻足,留下观盐井诗篇。#美丽乡镇 #航拍最美家乡 #寻美礼县 #实拍原视频 #我是陇南文旅推荐官
2025-08-22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常兴镇 常兴镇历史悠久,《蒙城县志》记载,春秋时期,该地属楚国北部军事要塞,楚灵王戍边至此,建有烽火台10余座(解放初期尚存),1992年建镇前,该地区曾为大兴公社、大兴乡,后与薛集乡合并为常兴镇,2006年因行政区划调整,常兴镇并入楚村镇,成为其下辖的常兴社区,常兴社区南临茨淮新河,与凤台县大兴镇隔河相望,境内有省道203线、茨淮新河码头(日吞吐量达10万吨),水陆交通便捷,是亳州市的“南大门”。#常兴镇 #亳州蒙城 #航拍最美乡镇 #美丽乡镇 #茨淮新河 @DOU+小助手 @DOU+
2025-08-21
大河坝镇,隶属于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地处佛坪县南部,东依椒溪河与安康市宁陕县梅子镇隔河相望,东南与安康市石泉县两河镇为邻,南同洋县桑溪镇接壤,西与洋县金水镇相连,北接石墩河镇。因境内椒溪河、蒲河、汶水河汇合后,沿峡谷南流至大河坝处豁然宽阔,水流平稳,形成宽坝而得名。大河坝镇境内有文物古迹5个,其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个,分别是擂鼓台、铁瓦寨、观音寺、红花寺、湘子庙。大河坝镇地处高山低谷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地形分为高山区、中山区和低谷区。#旅行推荐官 #原创视频 @ZⅩ123
2025-08-07
乌金遗址。位于东周时期楚国东津道线路之上(今枣阳东南兴隆镇乌金村西侧)。它是楚国东扩之时东津道的一部分,从东津镇到兴隆镇,东津道上已知的周代遗址多达50处(视频内有明细)以上。东津道上的宜城楚皇城、襄城邹湾、东津楚王城、枣阳九连墩等等,它们是襄阳地区作为楚国发祥地的重要历史见证。 《襄阳府志》中还记载了枣阳东南三十二里的南阳城(乌金遗址附近),地名为西魏时期分蔡州所置。#原创视频 #楚国八百年 #襄阳东津 #枣阳兴隆 #历史古迹
2025-09-12
汝阳区划地名因位置而得名: 明成化十二年(1476),析嵩县东四保十二里和汝州西南隅置伊阳县。后因与宜阳县之"宜"谐音。于1959年,以县城在北汝河北岸,改称汝阳县。 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生息。炎帝时为上世国。黄帝时为汝滂化国。夏禹时划归豫州。在汝河、杜康河、柳沟河两岸先后形成涂山氏、莘氏、戈氏、有巢氏、蛮氏聚、广成聚、恽狐聚、阳人聚、霍阳聚、大解,小解等聚落。商代属王畿之地。周代设周平城,后为蛮子国,属周王畿地。战国时蛮子国被楚国占领,其地归楚,后归晋,最后属韩。秦置蛮中县(今汝阳城)和梁县(今圣王台),
2025-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