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解读 #创作者中心 #创作灵感 世人常惑:何以辛勤劳作,福泽却如指间流沙,悄然消散?究其根源,多因背离天道,妄作妄为而不觉。 道德经曰:“**不知常,妄作凶。**” 此六字如利刃,剖开福报流失的真相。“常”者,自然之规律、万物之根本。世人常迷失于浮躁喧嚣,为速成之功、眼前之利,肆意妄行。 **看似进取,实为透支。** 为求显达,透支心力,形神俱疲,根基动摇;为图享乐,透支健康,元气大伤,悔之晚矣;为争虚名,透支信用,人情凉薄,孤立无援。道德经早已洞悉:“**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来源:抖音 2025-08-02

猜你喜欢

“人蕞好的状态就是销声匿迹”。冯唐以《道德经》为镜,照亮现代人的心灵之路 , 把5000字 包罗万象的《道德经》,被讲的明明白白。教会我们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冯唐 #道德经#正道 #智慧
2025-05-03
诸法缘起本为常,无常实乃攀缘心;外相如镜映虚影,离执方见性空真!#法雨未央 #慈波普润 #国学文化 #国学智慧 #修行
2025-08-09
#《道德经》解读 #创作者中心 #创作灵感 世人常问:人在什么时候才会大彻大悟? 天道循环,其律昭然:物极必反,匹极泰来。老子谓之:“反者道之动。” 故知,逆境成就强者。深渊穷途,恰是觉醒之始。唯在绝境之时,方得大彻大悟。 通透是被苦难磨练出来的格局,是被委屈撑大。行至山穷水尽,万籁俱寂,得失俱泯。此刻,灵台清明,照见本真——走到绝路之后就是大彻大悟。 大彻大悟以后是无所畏惧。洞悉福祸相倚,阴阳流转,故能泰然。生命的开悟和觉醒,始于你开始接纳一切发生的事。如大地承风雨,江海纳百川。此乃“上
2025-08-06
为何提倡清静:道教认为:“清静”是“道”的根本。万物只有在“清静”的状态中,“道”才会显现。于是,“清静”成了道教教义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这种思想,追根寻源,还是出自《道德经》。 《史记-太史公自序》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道教强调“清静”,目的是为了“真思志道,学知清静”。《老子想尔注》主张:“人法天地,故不得燥处,常清静为务”。还指出:“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止”。这是说,学道的人只有“无欲”而“清静”,才算符合“道”的规律,才有可能得道。道教认为,学道者只有先做到了“寡欲”和“无为”,才
2025-05-16
#《道德经》讲解 #创作者中心 #创作灵感 穷算命运富烧香,颠颠倒倒问阴阳。 若是做好份内事,何须鬼神赐良方。 十人烧香九为财,不知财从善中来。 为人有德天长佑,行善无求福自来。 **《道德经》有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此中智慧,在于洞悉规律、顺势而为。盼福求财,人之常情,本无过错。然大道之行,贵在**专注根本,不强求结果**。何为根本?**修身以德,养心以诚,精进所长,利人利世。** 如同农夫深耕土地,不忧心天时,只问耕耘深浅。当人专注于提升自身德行与能力,真诚待人,踏实做事,自然能汇聚能量,
2025-08-03
《道德经》有云:“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此语虽简,却道尽天地运行之法则,亦是处世安身之要诀。天覆万物而无择,地载众生而无别,施利而不存伤害之心;圣人应事而不居功,践行而不与人竞,有为而不存争夺之念。天道运行,自有常序,日升月落,寒来暑往,不因谁的祈愿而加速,不因谁的抱怨而停歇。四时交替,滋养万物生长,却从不对谁格外偏爱;风霜雨露,成就百物成熟,却从不刻意对谁苛责。它只是自然流转,利济众生而不彰显,成就万物而不居功。这便是“利而不害”的本真——不为伤害而行,只为滋养而在。圣人处世,自有常道
2025-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