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南匈奴趁机南下劫掠,文学家蔡邕之女蔡文姬于兴平年间被掳至匈奴,开始了长达12年的异域生活。她嫁与左贤王,生下二子,虽逐渐适应胡地风俗,却始终以胡笳寄托思乡之情。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感念与蔡邕的旧谊,遣使以金璧赎回蔡文姬。归汉途中,她创作《胡笳十八拍》,以"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的泣血诗句,记录被掳的屈辱、母子离别的锥心之痛,成为融合汉匈音律的千古绝唱。 归汉后,蔡文姬嫁与屯田都尉董祀,凭记忆默写家藏典籍400余篇,为保存东汉文献立下殊功;其五言《悲愤诗》详述

来源:抖音 2025-08-02

猜你喜欢

03:00
胡笳十八拍,文姬归汉时。字字皆珠玑,伤情几人知?
盛京将军2023
2024-10-23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匈奴趁机南侵。据《后汉书·列女传》记载,才女蔡文姬在战乱中为匈奴所掳,嫁与左贤王,滞留北地十二年。 当时汉室衰微,军阀割据,百姓流离,蔡文姬的遭遇是乱世中文人命运的缩影。她在匈奴期间创作《悲愤诗》,真实记录了被俘历程与思乡之苦。 建安十三年,曹操以金璧赎回蔡文姬,使其归汉续修《汉书》。这段经历不仅见于正史,更因她的诗文传世而成为汉末乱世文化史上的特殊印记。#历史故事
2025-08-12
初平三年(192年),蔡邕被王允诛杀,蔡文姬失去庇护。兴平二年(195年),南匈奴趁李傕、郭汜乱政之际入侵中原,蔡文姬被匈奴骑兵掳走,后嫁与匈奴左贤王。据《后汉书·列女传》记载,她在匈奴“居留十二年,生二子”,这段时间里,她被迫适应游牧生活,更沦为生育工具,承受着远离故土与人格屈辱的双重痛苦。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念及与蔡邕的旧情,以重金将蔡文姬赎回。回归中原后,蔡文姬凭记忆默写父亲遗作,留下《悲愤诗》等传世之作,她的遭遇,既是汉末乱世女性命运的缩影,也见证了当时民族纷争下的人文悲
2025-08-27
携文明远嫁雪域,以一生系紧汉藏千年纽带。#历史 #唐代#文成公主 #AI
2025-07-24
两个孤独灵魂跨越国界与半世纪岁月,以‘你照顾我,我照顾你’的朴素契约,在异国废墟上筑起家园,最终生死相依,将漂泊人生刻成‘家是归处’的永恒碑文#汉斯与宋扬 #感动瞬间 #人间温暖 #感人故事 #正能量
2025-08-18
兴平年间(公元194 - 195年),南匈奴趁乱入侵中原,大肆劫掠。据《后汉书·列女传》记载,“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 。蔡文姬在逃亡途中被匈奴骑兵掳走,她被迫与众多妇女挤在囚车中,如同牲口般被押送至匈奴王庭。 在匈奴,她被分配给左贤王,不仅要被迫适应截然不同的游牧生活,还要承受远离故土的思乡之苦和人格上的屈辱,沦为生育工具。她裹着腥膻的羊皮袄,在孤独与绝望中为左贤王生下两个混血儿子。 直到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念及与蔡邕的旧情,以重金将蔡文姬赎
2025-08-29
「年逾三旬的蔡文姬三婚改嫁青年小将」 蔡文姬与董祀的婚姻是东汉末年在曹操主导下缔结的政治联姻。蔡文姬早年因战乱流落匈奴十二年,并被迫沦为匈奴生育机器。被曹操重金赎回后,为使其重归士族生活,曹操将32岁的蔡文姬许配给同乡青年将领董祀。这段婚姻初期并不和谐——时年20岁的董祀不满被迫迎娶三婚二胎的熟妇,态度冷淡;文姬则因饱经离乱又远离匈奴骨肉,心怀忧惧。 婚姻转折发生于董祀犯死罪之际。文姬为救夫,不顾严寒散发赤足闯入曹操宴席,叩头请罪,声泪俱下辩冤。其悲切陈情打动曹操,特赦董祀。经此生死劫难,董祀感念文姬恩义
2025-08-01
刘细君作《悲愁歌》抒发忧思: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历史故事 #原创视频 #AI #刘细君
2025-08-03
北宋末年,朝纲废弛,国力日衰。1127年,金军南下攻破汴京,靖康之变爆发,北宋就此覆灭。 金军不仅掳走徽、钦二帝及后宫、宗室数千人,更在中原大肆劫掠,致使民生断绝、饿殍遍野。据《鸡肋编》载,山东、淮南等地饥荒惨烈,竟出现人相食的惨状,被食者称作“两脚羊”,老弱男为“饶把火”,少女为“不羡羊”,沦为与牲畜无异的存在。 被掳者沿途死伤无数,二帝客死异乡。“两脚羊”的称谓,是当时人性泯灭的铁证,更是汉民族难以磨灭的伤痛。 #历史冷知识
2025-07-19
汉武帝为联合乌孙国对抗匈奴,将16岁的刘细君远嫁乌孙国王猎骄靡。乌孙与中原习俗迥异,语言不通,她在异乡备受孤独煎熬,曾作《悲秋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字字泣血。 更残酷的是,猎骄靡年老,临终前按乌孙“收继婚”习俗,要求她改嫁其孙军须靡。刘细君强烈反抗,上书汉武帝请求归国,却被皇帝以“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为由拒绝。最终她被迫改嫁,在乌孙生活仅5年,便因思乡、抑郁和身心折磨病逝,年仅21岁,终身未归故土#历史
2025-07-19
林则徐作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其后人中确实有不少在历史上留下印记 儿子辈:林则徐次子林聪彝(1824—1878),官至浙江按察使、福建布政使,参与筹办福建船政,致力于地方治理和抗法防务,政绩显著;三子林拱枢(1827—1880),曾任江南道监察御史,以刚正不阿著称,弹劾贪官污吏,颇有声望,确属“显赫”。 女儿辈:林则徐女儿林普晴(1821 1873)是著名才女,嫁与两江总督沈葆桢为妻。在沈葆桢守广信府时,太平军来攻,她亲自登城督战,组织军民坚守,最终击退敌军,展现出非凡胆识,堪称“了不起” 五世
2025-08-09
刘邦踢儿女之事,见《史记·项羽本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彭城之战大败后,刘邦乘车逃亡,因楚军紧追,多次将孝惠帝、鲁元公主推下车,均被车夫夏侯婴救下。此举尽显其为逃生不择手段的枭雄实用主义。 项羽临终之举:垓下之围后突围至乌江,见大势已去,对曾为部下的汉军将领吕马童说:“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随后自刎,将首级赠予对方。这既含对命运的坦然,也有对旧部的复杂情感,尽显刚烈与尊严,结局被赋予悲壮色彩。 历史的吊诡正在于此:刘邦以“权变”得天下,虽遭“寡恩”诟病却建汉朝;项羽因“刚愎”失天下
2025-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