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西域之战中有大量的回部士兵参加清军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军在平定准噶尔叛乱后,将矛头转向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波罗尼都、霍集占)。富德率军追击叛军至帕米尔高原的伊西洱库尔淖尔(今塔吉克斯坦境内),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就此展开。 清军中的回部伯克霍集斯、鄂对高举旗帜,以维吾尔语向叛军喊话:"降者生,否则必死!"这一策略直接击溃叛军心理防线,十万余名回众迅速投降。小和卓霍集占虽在山头负隅顽抗,甚至亲手杀死多名试图投降的部下,仍无法阻止溃败之势。 天黑后,清军分兵截杀残敌,同时控制湖泊各制高点与口岸

来源:抖音 2025-07-08

猜你喜欢

28:25
乾隆收复新疆(第22集)首战大捷,霍集占晕头转向
皇城六哥
2025-02-20
八旗军中的特种兵-“键锐营” 乾隆二十三年十月,定边将军兆惠率领的清军西征先遣部队于叶尔羌城郊遭遇和卓军伏击,被迫退守黑水河(今喀什噶尔河支流)北岸构筑防御工事。这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使清军陷入准噶尔叛军残部与布拉尼敦(大和卓)、霍集占(小和卓)联军的重重包围之中。 据《平定准噶尔方略》记载,和卓军以十倍兵力展开昼夜攻势,依托叶尔羌城垣构建多层包围圈。清军在粮道断绝、火药耗尽的极端条件下,依托临时构筑的营寨展开长达九十余日的坚守。值得关注的是,乾隆帝特旨组建的健锐营在此役中展现出超凡的战术素养,该部精锐
2025-07-10
乾隆的十一块功纪碑大多在海外 隆在《御制十全记》中总结了“十全武功”,并以此为主题立碑。这些碑刻主要记录了乾隆在位期间对边疆地区和外国发动的十次重大战争,包括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金川之战等。 比如《格登山纪功碑》:位于新疆,记录了清军生擒准噶尔首领的故事。 《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碑》:记录了平定准噶尔达瓦齐部的战役。 《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碑》:记录了平定准噶尔阿睦尔撒纳部的战役。 《皇朝平定回部勒铭叶尔羌碑》:记录了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乱的战役。 《高宗纯皇帝平定回部勒铭伊西洱库尔淖尔碑》:同样记录
2025-06-07
乾隆皇帝做到了“虽远必诛”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军平定准噶尔与大小和卓之乱后,天山南路虽定,但波罗尼都、霍集占兄弟逃入帕米尔高原。乾隆严令追剿,授富德为靖逆将军率精骑越葱岭西进。 清军沿瓦罕走廊疾进,富德向巴达克山等部族发布檄文,严正警告容留叛酋者以敌国论。巴达克山统治者素勒坦沙迫于军事压力,调集衮都伯克沙莽苏尔、锡克南伯克沙穆尔设伏拦截。七月二十六日,大小和卓残部突围至牌租阿巴特城下乞援,富德使节萨穆坦同步抵达,向素勒坦沙施加最后通牒:若不交人,清军将踏平城池。 素勒坦沙旋即调兵围困大小和
2025-05-18
阿瓦巴特庄战役是近代清军山地运动战的典范案例 道光五年二月廿五日,清军前锋一万五千人进抵阿瓦巴特庄(今新疆巴楚县境内),遭遇张格尔叛军主力。据《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载,叛军集结约五万兵力,依托天山南麓丘陵地带构筑"长蛇阵"防御体系:两翼各配置五千轻骑作为机动力量,中央纵队由步骑混合方阵及二十余门火炮组成,形成纵深达十五里的梯次防御阵型,企图利用地形优势对清军实施包围歼灭。 面对敌我兵力对比悬殊的态势,清军主帅长龄采取"诱敌深入、三面合围"的战术构想。其作战部署展现典型的前近代骑兵战术智慧:中路以三千藤
2025-05-11
1873年肃州城破前,马文禄把城里的 汉民当猪狗一样宰杀,清军攻进去时满街都是人肉和血水。左宗棠的湘军将士当场就红了眼,把投降的5400多个叛军全剁了。事后左宗棠自己都承认:“我带兵这么多年,从没干过这种事。"#内容启发搜索 #左宗棠#历史
2025-07-03
唐末丢失千年故土被清军收复! 公元791年,唐贞元七年,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相继被吐蕃攻陷,西域从此脱离了中原王朝的掌控; 大漠风沙、天山映雪,时光之轮如银河飞转,转眼已是千年! 公元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清军相继平定北疆之准噶尔帝国和南疆之大小和卓,标志着中国政府再次将西域收入囊中! 1762年,乾隆帝取“故土新归”之意,将西域改称为“新疆”! #历史 #清朝 #清朝历史 #乾隆 #兆惠
2025-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