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提倡清静:道教认为:“清静”是“道”的根本。万物只有在“清静”的状态中,“道”才会显现。于是,“清静”成了道教教义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这种思想,追根寻源,还是出自《道德经》。 《史记-太史公自序》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道教强调“清静”,目的是为了“真思志道,学知清静”。《老子想尔注》主张:“人法天地,故不得燥处,常清静为务”。还指出:“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止”。这是说,学道的人只有“无欲”而“清静”,才算符合“道”的规律,才有可能得道。道教认为,学道者只有先做到了“寡欲”和“无为”,才

来源:抖音 2025-05-16

猜你喜欢

00:18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千墨书法
2025-08-01
00:28
修炼无情道的都是狠人啊 #仙剑 #常胤 #道教 #电视剧 #修仙
娱乐掌柜张凤侠
2025-06-01
“人生如行路,步步皆修行, 心常善护念,处处皆净土” #道教文化 #道系青年 #国风
2025-08-13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在浩繁的道家经典之中,《清静经》被列为玄门清修第一典籍,足见其地位之重,多数道文化爱好者也对其耳熟能详。道家心法以清静为本,短短几百字便为修道之士指明了方向。修道之士切勿对此经轻视,不明其理便每日誊写、读诵,日久则其义自见。#国学文化 #道家文化 #传承文化经典
2025-06-02
教的宇宙结构是怎样的:道教认为宇宙之间,上有三十六天,下有三十六地。 三十六天之最上一层为大罗天; 其次三天为三清境,分别是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 其次四天为四种民天(又称四梵天),分别为贾奕天、梵度天、玉隆天和常融天; 再次为三界二十八天,包括无色界四天、色界十八天和欲界六天。 大罗天为三清尊神所居,三清境为九圣、九真、九仙所居。 四种民天之人断除生死之苦,三灾不及; 无色界人寿命长,但未断生死; 欲界之人有欲望,因而有各种痛苦。 三十六地则为人死之后鬼魂所入之处,俗称阴间。 道教认为,人死之后
2025-05-22
顶级体验的新疆非铺装路线 5-10 天的行程,可以自由搭配 但新疆的行程,我一直认为都很奢侈的,吃饭住宿都是偏贵一些,就算你只有几天的行程,往返连人带车也要差不多一万出头 所以新疆在国内的路线,顶奢体验! #新疆骑行 #非铺装骑行 #新疆牧道
2025-07-28
#《道德经》解读 #创作者中心 #创作灵感 世人常问:人在什么时候才会大彻大悟? 天道循环,其律昭然:物极必反,匹极泰来。老子谓之:“反者道之动。” 故知,逆境成就强者。深渊穷途,恰是觉醒之始。唯在绝境之时,方得大彻大悟。 通透是被苦难磨练出来的格局,是被委屈撑大。行至山穷水尽,万籁俱寂,得失俱泯。此刻,灵台清明,照见本真——走到绝路之后就是大彻大悟。 大彻大悟以后是无所畏惧。洞悉福祸相倚,阴阳流转,故能泰然。生命的开悟和觉醒,始于你开始接纳一切发生的事。如大地承风雨,江海纳百川。此乃“上
2025-08-06
《道德经》有云:“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此语虽简,却道尽天地运行之法则,亦是处世安身之要诀。天覆万物而无择,地载众生而无别,施利而不存伤害之心;圣人应事而不居功,践行而不与人竞,有为而不存争夺之念。天道运行,自有常序,日升月落,寒来暑往,不因谁的祈愿而加速,不因谁的抱怨而停歇。四时交替,滋养万物生长,却从不对谁格外偏爱;风霜雨露,成就百物成熟,却从不刻意对谁苛责。它只是自然流转,利济众生而不彰显,成就万物而不居功。这便是“利而不害”的本真——不为伤害而行,只为滋养而在。圣人处世,自有常道
2025-07-27
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 帝君曰:人生在世,贵尽忠孝节义等事,方于人道无愧,可立于天地之间;若不尽忠孝节义等事,身虽在世,其心已死,是谓偷生。凡人心即神,神即心;无愧心,无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故君子三畏四知,以慎其独。勿谓暗室可欺,屋漏可愧;一动一静,神明鉴察;十目十手,理所必至。况报应昭彰,不爽毫发。淫为万恶首,孝为百行原。但有逆理于心有愧者,勿谓有利而行之;凡有合理于心无愧者,勿谓无利而不行。若负吾教,请试吾刀。 #道教 #传统文化 #关圣帝君 #关羽 #每天认识一位神仙
2025-07-29